小欧派

拆逆忘羡的以后月薪只有八百꒰⌗´͈ ᵕ `͈⌗꒱৩

上教育学的时候劳斯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假如你坐在火车上,后座有一个孩子一直在踢你的座板,你被踢得不耐烦了,回头请孩子的母亲制止这个行为,于是母亲对孩子说:“不要踢了,再踢阿姨就生气了。”


孩子很听话,果真不踢了。


请问若干年后这个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我们觉得应该没毛病,母亲阻止了孩子的调皮行为,没有任由他乱来,是对他素质的一种规范,将来应该会是一个有秩序感,会为别人着想的人。


然而劳斯说,在这样的教育下,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的,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这个母亲对孩子说的是,因为“阿姨生气了”,所以“你不能再踢”。


不能再踢座板的缘由不是因为道德或规则上的不允许,而仅仅是这个行为让对方感到了不愉快,这种对话涵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让他将来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因为别人的喜怒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人。


反观一下自己身边碰到的这类教育方式,似乎大多都是这个样子,看似是在为别人着想,但实际上并没有让孩子认清错误的根源。


这样的教育理念直到我听了这堂课之前,一直都认为是正确的,值得去运用的,自己在实践实习的时候,也一直是在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


学教育学真的是一件重塑三观的事情,很多自己看习惯了的,已经接受了的,觉得对待孩子应当是有效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错误的。而寻找新的正确的方式时,又觉得无比的头秃,难以打破自己脑子里固有的观念。



只能说希望三年后的自己有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吧(●'◡'●)ノ

评论(32)

热度(347)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